At the invitation of China Institute, the Peking Opera grand master Mei Lanfang embarked on a U.S. performing tour in February, 1930. His elegant and exquisite performance on Broadway enthralled theater-goers and caused a sensation in New York at a time when the country was hit by a depression. Brooks Atkinson, theater critic of the New York Times, heaped praises on Mei Lanfang by gushing that “the chief impression is one of grace and beauty, stateliness and sobriety, of unalloyed imagination.”
To mark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Mei’s historical visit to the US and his debut on Broadway, the Renwen Society presents a special seminar about Mei Lanfang’s US tour and the impact. Principal seminar speakers include Dr. Li Qingben and Dr. Wenwei Du. Dr. Li Qingben i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for Arts Education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 China and the principal of a key project of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Mei Lanfang’s Peking Opera Art”. Dr. Wenwei Du is a professor at Vassar College and a specialist on Sino-Western comparative theater. Currently he serves as the president of 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 an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association devoted to the researc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oral and performing traditions, broadly defin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hina’s culture and society.
Free, but advanced registration is requested.
1930年2月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应华美协进社的邀请,在华美协进社社长孟治、哥大博士张彭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胞弟)、芝加哥大学博士梅贻宝(后任燕京大学校长)等人的安排下来美巡演,把精湛的中国国粹展现给美国观众,引起空前的轰动。演出前夕,纽约的一家报纸上出现了 “受五万万人欢迎的大艺术家梅兰芳来到纽约了!”的大标题。梅兰芳在2月17日百老汇49街剧场的首演中演出的剧目有:《汾河湾》、《剑舞》、《刺虎》等。梅兰芳在纽约一炮而红,两个星期的戏票三天内便预售一空,以至后来不得不又在国家剧院连演了三个星期。大萧条的美国被梅兰芳迷住了。五美金的票价被票贩子们炒到了十五、六美元, 算得上是大萧条时期百老汇的天价了。《纽约时报》当时的剧评是:
“美得如同一个中国古色古香的花瓶。你能欣赏到的是绝妙可爱的身姿和戏服,你隐约感受到的不是此刻的喧嚣,而是陌生的古老文明。或许,你也会反思西方的戏剧而有点儿伤心,因为尽管我们的戏剧形式活泼生动,但它却是死板的,而且缺乏想象力的。梅兰芳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优雅、美丽、华贵、冷静、富有真正的想象力。”
为纪念90年前梅兰芳具有历史意义的访美之行,华美人文学会特邀梅兰芳研究专家李庆本教授、都文伟教授于11月7日晚上8时至9时半举办专题讲座活动。李庆本教授将介绍梅兰芳访美幕前幕后的故事,都文伟教授将讲述梅兰芳对西方戏剧界产生的影响。活动中京剧名家童小苓将示范梅兰芳的唱段。
李庆本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1993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文艺美学专业),1999年10月被聘为教授,2003年8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HSK[高等]研究室主任,驻马耳他使馆中国文化中心首席项目官员(一秘) ,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客座教授,哈佛人文访问学者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首席专家。在国内外重要报刊杂志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包括英文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目前承担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重大项目 “梅兰芳京剧艺术海外译介与对外传播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美学领域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研究”项目。
都文伟教授,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获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博士,现于美国凡萨(Vassar)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戏剧、电影、语言、语言学、大众文化等课程,并曾在中国戏曲学院以特聘客座教授身份讲授中西比较戏剧。现任北美口传暨表演文学国际研究学会会长(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 〔CHINOPERL〕–国际性学术组织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与美国一些著名学者于1969年在美国创建)。长期用中英文在东西方比较戏剧与中国戏曲、电影与曲艺领域内发表专著与论文。他与本次讲座内容有关的著作与论文包括《百老汇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戏曲》, “梅兰芳在美国”,”中国戏剧”,”当今大纽约地区社团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教育与传播”,”西方人眼中的地方戏”,”旧戏文演于新大陆”等。
童小苓,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苓之女,六岁开始学习京剧 ,毕业于上海戏曲学院。毕业后常随母亲在香港、台湾和上海演出。1984年在纽约市林肯中心演出贵妃醉酒大获好评。1999年童小苓入选了纽约市博物馆名人墙。童小苓现旅居纽约,肩负起传承发扬京剧,尤其是其母童芷苓的是童派艺术的使命。她经常在美国华裔社区中心及大学校园和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等各种教育,文化场所表演。演出的剧目有 “尤三姐”、“ 堪玉钏”、 “大劈棺”、“王熙凤”、“武则天”、“霸王别姬”和新编剧“路德记”、“大卫王”、“麦克白”、“乱世佳人”等。2003-2005年担任成立于1963年的纽约戏曲戏学院执行长;并于2005年成立童小苓剧坊,履行童派传人的责任。
Learn More | Regist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