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 Han: The Pride of China
Sunday, December 16, 2:00-4:00 PM
Event Fees: Free, but advanced registration is requested
The event will be conducted in Chinese
Location: 40 Rector Street, 2nd Floor, New York, NY 10006

Tian Han (1898 – 1968) was one of the foremost playwrights, translators and poets of the 20th century. He emerged at the time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1919 and continued to be active unti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he was attacked and died in jail before being posthumously rehabilitated by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in 1979. He is considered by drama historians as one of the three founders of Chinese spoken drama. His most famous legacy may be the lyrics he wrote for “March of the Volunteers” in 1934, which were later adopted as the national anth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mark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his birth and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the Renwen Society presents a commemorative lecture on Tian Han’s life and accomplishments by Mr. Zheng Dali, a film director whose father, Zheng Junli, was a student and friend of Tian Han.
Free, but advance registration is requested.
中國人應該誇耀的存在 – 紀念田漢先生誕辰120週年、逝世50週年
今年是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田漢先生誕辰120週年、逝世50週年。為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的先行者,華美人文學會特邀田漢先生的學生和摯友——中國著名導演鄭君裡先生之子鄭大里於12月16日(星期天)下午2時至4時做《中國人應該誇耀的存在》(郭沫若所言)的專題講座,回顧田漢的一生與藝術貢獻。
田漢,字壽昌,189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貧農家庭。九歲喪父,靠母親幫傭為生。少年時代即愛好戲劇。他於1916年留學日本。 “五四”時期先後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和創造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 1920年起開始戲劇事業,寫作了《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等劇本,並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哈夢雷特》等劇作。 1921年回國後編輯出版《南國半月刊》,創辦《南國電影劇社》,拍攝了電影《到民間去》。 1927年在上海藝術大學被推為校長。同年與歐陽予倩、周信芳等人舉辦“藝術魚龍會”,演出他的劇作《蘇州夜話》和《名優之死》,開拓了我國戲劇的新路。隨即改組南國電影劇社為南國社,並創辦南國藝術學院,培養了大批戲劇與美術人才。 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自由運動大同盟,同時籌備成立左翼戲劇家聯盟。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左翼戲劇家聯盟黨團書記,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這一時期創作的《梅雨》、《姐妹》、《亂鐘》、《戰友》、《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等話劇和歌劇《揚子江的暴風雨》,被視為左翼戲劇運動的重要收穫。同時,與聶耳、冼星海等合作大量歌曲,其中如《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都曾廣泛流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立即寫出話劇《蘆溝橋》,參加組織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後在武漢參加郭沫若為首的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到各戰區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這一時期寫了大量以反抗侵略為內容的戲曲劇本,如《江漢漁歌》、《新雁門關》等。 1939年後在桂林主編《戲劇春秋》月刊,寫了話劇《秋聲賦》,戲曲《岳飛》及許多戲劇論文。 1944年與歐陽予倩等在桂林組織了有八個省區幾十個演劇團參加的“西南戲劇展覽會”。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寫作話劇劇本《麗人行》等。 1948年轉入華北解放區。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和黨組書記、全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寫出了話劇《關漢卿》、《文成公主》及戲曲《白蛇傳》、《謝瑤環》等有影響的作品。 1966年被監禁,1968年12月10日被迫害致死,逝於獄中。1979年,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田漢同志追悼大會”,為先生平反昭雪。
演講人鄭大里先生的父親鄭君里1929年進入田漢《南國藝術學院》,開始接觸戲劇電影藝術,他耳濡目染了田漢的藝術思想、才華激情和舞台實踐,從一個飾演“路人甲”的群眾演員成長為話劇舞台和電影銀幕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同時,在田漢先生的指導下,他對世界表演藝術進行研究,逐漸形成了中國自己的表演體系,是田漢先生的啟蒙教育,鄭君里成為了中國中國著名電影藝術家。從30年代左翼電影興盛時期直到文革之前,他們的亦師亦友的關係是中國文學藝術界的一段佳話。
本次演講從將他們在藝術生涯中的多次交集而生发開去,將田漢先生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貢獻、付出和犧牲用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敘述出來,可泣可歌、喜亦悲亦。同時,並將放映有關紀錄片。
講演人:鄭大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國电视 电影导演、製作人,中國電影史獨立研究者,出版人,撰稿人。曾任多屆上海電影節、上海國際電視節、第一屆東亞運動會開幕式、“第13屆APEC中國峰會”閉幕式、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閉幕式文藝晚会、 “第22屆APEC中國峰會”開幕文艺演出等 国际重大活动的导演、总导演和製片人;多部电视剧、电影的导演、制片人;擔任鄭君里著作出版的策划人、总顧問、副主編。目前, 從事中國電影史的研究並在籌備鄭君里電影史志的寫作計劃。
講座免費。因座位有限,請預先訂位。